易经文学 > 潼关之夜 > 潼关之夜

潼关之夜

推荐阅读:随着日子往前走方是闲居士小稿华阳集诗书生活终须梦孔子项讬相问书东周列国志飞龙全传薇蕨集母亲

易经文学 www.yjwx.net,最快更新潼关之夜最新章节!

    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虽然小粒的沙石时时震动我的牙齿,我不曾埋怨堂倌一句。

    “有炒饭么?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身边带着一阵凉风,桌上的煤油灯的火焰跳跃了两三下。他的脚步又轻又快,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

    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经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垂着两只耳朵的灰色军帽,不过背后还背着一个大包裹,对于他的矮小的身材似乎过分沉重。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站在人堆里,不停地用手拍着小孩,虽然明知道这不能止住孩子的哭声。

    “给他点奶吃就好了。”有人这样说着。

    泪水沿着妇人瘦削的脸颊流下,滴到小孩的红棉袄上。她仿佛对自己申诉说:

    “哪有奶?大人都没有吃的!”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抱婴儿的妇人,更从衣袋里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交给她,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

    “孩子是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当他同堂倌说话时,声音仍然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的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过来招呼我说:

    “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他们从我的行李中检出一本《中国分省新图》和一些零碎的通讯稿,于是抱着绝大的怀疑,追询我许多问题。最后,我拿出八路军的护照,他们才认为满意。退去时,一个警察摇摆着头说:

    “对不起,越是你们知识分子汉奸越多!”   像是黄蜂的毒刺,这几句话刺痛我的心。不到一刻钟光景,我听见警察从对面房间走出来,皮鞋后跟撞击在穿堂的砖地上所发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

    “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那位青年军人站在我的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

    “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里,警察问你的话,我全听见了。”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同蒲路的窄轨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里,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

    “杨同志……”

    “黄同志……”

    我们毫无拘束地哗笑着。

    我提议到路上散散步,他高声叫道:

    “茶房,锁门。”

    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虽然不过八点钟,除去饭馆和水果商而外,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灯光从闸板的隙缝泄露出来,仿佛一星一点的磷火。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

    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时时还有一点两点潮湿的渔火浮动在水面上。

    这期间,黄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

    “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

    果然,显示在白色的电光下的是许多条挖掘得十分整齐的壕沟,蜿蜒在河岸上,一直伸入无边的黑暗里。

    “来,我们下去看看。”他说着,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

    “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八路军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

    “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

    “我的丈夫呀!”

    “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

    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

    “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你们结婚多久了?”

    “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子”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

    她的小孩刚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生死的战场,然而小孩总在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

    “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

    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背着一点应用的衣物,带着点钱,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可爱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信。

    有时乘船,有时坐车,有时步行,他们跋涉在遥远的旅途上,终于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山西。

    冷风夹着大片的雪花,飞舞在北方的荒寒的大地上;居民潜伏在黄土小房里,吃着粗糙的粮食,过着艰苦的生活。

    可是他们呢,这一对生长在南国的夫妇!他们耐不住寒冷,睡不惯火炕,吃不下小米。

    “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

    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怎样在吃苦,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感到羞惭,感到渺小。   “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

    “我一定追随着你。”妻子也不曾动摇。

    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

    “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

    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黑暗中,差一点打掉我的帽子。

    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的电光的照射而感到晕眩,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

    “什么人?滚上来!”

    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我们的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

    “你们是什么人?”兵士激怒地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

    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

    “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

    一九三八年

本站推荐:评书药石论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俨山外集刘二和与王继圣中国侦探案巾帼英雄催眠术负情侬传苏曼殊散文选龟巢稿

潼关之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易经文学只为原作者杨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杨朔并收藏潼关之夜最新章节